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2017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找准产业路径 “下雨就是下GDP”
年近六旬的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殷万平一辈子以养牛、种地为生,但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苦日子时直摇头:“说不成,说不成。”现在,他家的牛托管到村里的养牛场,空闲房入股农家乐,每年仅这两项旱涝保收1万多元。
一样地种地,一样地养牛,为何前后变化这么大?因“闽宁协作”来固原的福建农林科学院专家林戎斌说,固原穷就穷在“生产方式”上。种玉米种土豆永远只能糊口,难以致富。改变产业发展路径才是固原脱贫的关键。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从“三西”扶贫到“闽宁协作”,固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产业路径。但在脱贫和发展的压力下,固原曾迷惘过,也想走“工业兴市”老路,但当地脆弱的生态经不起“高耗能、高污染”的折腾。
走过一些弯路,固原最终还是回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多年积累的生态红利催生了一批绿色产业。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西吉县的土豆、艾草,彭阳县的山杏、菌业,泾源县的苗木、草畜,隆德县的中药材,让在大山受穷的群众充满希望。
水蜜桃已经挂果,巨菌草肆意生长,万寿菊迎风盛开……许多前所未有的植物正在这片大地上茁壮成长。张柱说:“在生态建设基础上,固原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产业,在延链、增链上下功夫。比如我们正在推进‘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工程,引进选育适合固原气候的经济作物,力求在种出风景的同时种出产业。”
艾草,过去只是野长在山间,如今已经成为西吉县山绿民富的新“利器”。走进泽艾堂生物科技公司车间,一股浓郁的艾香扑鼻而来,艾草已变成艾贴、艾条、艾饼、艾枕、足浴包甚至艾草香烟等产品。“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公司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产值600万元,农民种一亩艾草能收入2000元,我们计划在西吉县推广10万亩艾草订单种植。”企业负责人林玉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