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69岁的大糯黑村村民何兰香在村里的商店买完东西后回家。
大糯黑村地处云南石林县圭山镇,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云南省彝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村落之一。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修路,打造出一座独具特色的“石头寨”。如今,全村共有370多户1000余人,彝族人口比率达99.8%。这里依山傍水,村貌古朴,景色怡人,民族文化深厚,村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大糯黑村按照“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的发展思路,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种养殖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2018年,大糯黑村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4000元。
在云南,还有很多村子像大糯黑村一样,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在保护好美丽生态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这是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大糯黑村景象。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1月28日,大糯黑村村民毕兴学(左五)、李学芝(左一)夫妇和工作人员们一起给外国游客(右一)祝酒。李学芝和丈夫毕兴学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1月28日,一名大糯黑村村民行走在村口。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11月28日,66岁的大糯黑村村民足绍华赶着羊群前往山上放羊。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1月28日,75岁的大糯黑村村民毕秀珍在整理织麻布用的麻线。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11月28日,大糯黑村村民在进行彝族大三弦舞表演。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1月28日,大糯黑村小学的几名小朋友在课间玩耍。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1月28日,65岁的大糯黑村村民王光英走出屋门。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1月28日,工人们在大糯黑村的剧院建设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这是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大糯黑村景象。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11月28日,42岁的大糯黑村村民李学芝在厨房内为游客准备午餐。李学芝和丈夫毕兴学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1月28日,30岁的大糯黑村村民毕华开着农用三轮车,前往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这是11月28日拍摄的大糯黑村景象。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11月28日,75岁的大糯黑村村民毕秀珍在织麻布。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这是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大糯黑村景象。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11月28日,大糯黑村村民在进行彝族大三弦舞表演。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11月28日,42岁的大糯黑村村民李学芝在厨房内为游客准备午餐。李学芝和丈夫毕兴学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相关链接
云南原始石林婀娜多姿千种药材与其形成独特景观
这是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黑石箐石林景观(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初冬时节,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黑石箐景区内一千多种中药材生长在婀娜多姿的原始石林间,形成独特的景观,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赏。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这是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黑石箐石林景观(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黑石箐石林景观(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黑石箐石林景观(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黑石箐石林景观(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石林景区游客如潮(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阳光下的石林景区(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游客在石林景区游览(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当地少数民族乐手在石林景区演奏民族音乐(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当地少数民族乐手在石林景区演奏民族音乐(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游客在石林景区身着民族服饰自拍(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阳光下的石林美景(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游客在石林景区身着民族服饰拍照留念(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当地少数民族乐手在石林景区演奏民族音乐(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11月28日,空中俯瞰石林景区(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当地少数民族乐手在石林景区演奏民族音乐(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11月28日,游客在石林景区游览(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11月28日,游客在石林景区游览(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11月28日,空中俯瞰石林景区(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石林景区剑锋池景色(1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11月28日,空中俯瞰石林景区(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