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达瓦次仁走过古格遗址前的洞窟,这里曾是他的家(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昔日“洞穴人”住上“新民居”
2018年10月31日,达瓦次仁所在的札布让村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喜迁新居。当天,由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口援建的札布让边境小康村入住仪式上,达瓦次仁领到了新房钥匙,住上了二层小院。
每年边民补贴4200元,林业补贴1060元,草场补贴5000元,高龄老人补贴5800元……惠民政策让76岁的达瓦次仁不再为吃穿发愁。“这些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候我们在洞里生活,是身份低下的农奴。”达瓦次仁感慨万千。
踏着黄土,爬上古格遗址,记者在密密麻麻的洞窟中找到了达瓦次仁曾经的家——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黑压压的洞窟。
“最多时我们家8口人住在这里。”达瓦次仁指着洞窟说,“就这么个洞,产权也不属于我们,而属于农奴主。”
达瓦次仁在兄弟姐妹6人中排行老大。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经常光着脚跑到集镇去要饭。
“我们给农奴主种地,粮食分为好中差三类,最差的给农奴吃。我的三弟就是小时候饿死的。”达瓦次仁说,农奴地位卑微,如果直视头人,就可能被挖掉双眼。
1959年,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大地上轰轰烈烈开展,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札布让村的农奴们也告别了被农奴主鞭打剥削的凄惨生活。
1960年初,达瓦次仁家分到田地和牲畜,政府宣布窑洞归自家所有,全家人跑到自家的新田地里欢歌跳舞。那个激动时刻的画面至今在达瓦次仁脑海里不时浮现。
20世纪70年代,在党和政府组织下,札布让村村民陆续搬出洞窟,到山下的新房居住,彻底告别了“山顶洞人”的生活。